第二百五十一章 “潜渊”-《深海余烬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岛屿下面是一根柱子?”邓肯忍不住打断了提瑞安,“不是逐渐膨大的支撑结构,而是一根柱子?”

    “是的,最起码寒霜的情况就是如此,”提瑞安点了点头,“这有什么问题?”

    邓肯摇了摇头:“……没问题,你继续。”

    提瑞安整理了一下思路,继续着此前的回忆:“那是在大约三百米深度所见的景象,也是第一艘潜水器的极限深度,在意识到这个深度远不足以探索深海之后,女王命令学者们建造了第二艘潜水器,这一艘潜水器十分成功,它一口气潜入了八百米深的水下,而隔着半米厚的高强度玻璃,探索者见到的……仍然是柱子,一根笔直的柱子。

    “当然,和城邦本身的半径比起来,这根已经至少有八百米长的‘柱子’其实从比例上仍然是很短的,与其说是支柱,倒不如说它像一个规整的圆盘状底座,上面托着一座岛屿。

    “随后,我们建造了第三艘潜水器——由于技术限制,这艘潜水器的改进幅度远远小于第二艘,它必须小心翼翼地下潜,去挑战二号潜水器的记录,而就是在一米又一米的缓慢下潜中,我们发现了一件事。

    “城邦下面的‘柱子’,其实只有八百五十米‘长’,再往下,什么都没有。

    “整个结构,是漂浮在海水中的。”

    提瑞安停了下来,抬头看着邓肯的眼睛:“现在您知道为什么我刚才说它与其像是一根柱子,倒更像是一个圆盘底座了吧?”

    邓肯紧紧皱着眉头,他没有说话,而是在脑海中按照提瑞安的描述飞快地勾勒着这整个结构——

    深海时代的人们“蜗居”在城邦中,这些海上孤岛最初给邓肯的印象是拥挤狭小的,但实际上,作为功能完备、足以自持的居住地,这些城邦注定了要有一定的“尺寸基础”,虽然也有一些小型岛屿,但大部分能叫上名字的大城市的“基础半径”都达到了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,寒霜作为冷冽海曾经最大的城邦,其规模不会小于这个数字。

    而与这个庞大的海上结构相对应的,是其水下“只有”八百五十米深的“底座”——探索者们最初在三百米深度看到城邦的水下部分笔直地探入深海,便凭直觉想象这是一根直抵“海底”的柱子,但实际从比例上,这根“柱子”的形态更像是一个薄薄的圆饼。

    规模庞大的城市,就放在这个“圆饼”上。

    正如提瑞安描述的那样:整个结构,是漂浮在海水中的。

    可当想象出这个模型之后,邓肯心中浮现出的却是巨大的疑惑——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