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李茂森在计划书上写完一段,带上计划书来到楼上的厂长办公室。 “酒神来了,快请坐。” 汪厂长说的客气,可话语里透着几分调侃。 “厂长,你也知道我们办公室聚餐的事?没办法,我们办公室气氛比较好,大家都爱喝酒,我也不能不合群。” 李茂森大大咧咧地坐下来。 汪厂长轻哼一声,“现在知道我为什么不想调你过来吧,厂子里人多事也多,你小子入个职就喝了三天酒,你要是把这时间用在写剧本上,没准能写出来一个好剧本。” “这是正常社交,我跟大家聊天,听他们拍戏的经历,也能增长见识。” 李茂森笑道。 “别说那么多,你的拍摄计划有没有做好,做好了就快去剧组拍电影,别在这里浪费时间。” “好了!” 李茂森把拍摄计划书递交给汪厂长。 汪厂长打开翻看了一遍,忽然抬起头,“你在开玩笑吗?120万预算?” “保守估计。” 李茂森点点头。 “不可能。你用了不到20万拍出《一个都不能少》,到了第二部你要120万,六倍有余,厂里不可能拨那么多钱。” 汪厂长手掌和脑袋一起摇晃,拒绝得非常彻底。 “厂长,《秋菊打官司》也是一部新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,除了四五个主要演员,其他的全部用普通人。” 李茂森解释说,为了保证电影的纪实风格,他准备采用偷拍的方式,像是《一个都不能少》里拍摄刘敏涛在电视台门口的那场戏,把摄像机藏在隐蔽的地方,从早拍到晚,秘密拍摄演员和群众的表演。 按照这种方式来拍摄,就会花费大量胶片,初步预计需要准备100盘胶片。 这些胶片加上其他花销,120万是保守估计。 “100盘胶片?” 老厂长老脸上满是惊讶,“《一个都不能少》只用了16盘,《秋菊打官司》为什么要用到那么多,你不能省着点用?” “能省的地方我当然会省,不能省的地方就不能节省。” 他告诉老厂长,这样做才能保证电影的纪实风格,提高电影水平。 如果电影拍得好,就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,国外发行商也会注意到这部电影,买下电影版权,在国外更多地方放映。 由于这部电影的内容很正能量,国外观众看过电影后,会加深对华夏的正面印象。 “这部电影要是拍好了,就会变成国家形象宣传片,让世界人民见识到华夏的进步,认识到我们体制的优越性,这其中有多大意义。厂长,您老比我更清楚。” 李茂森握着拳头说道。 汪厂长听到他的话,眉头越皱越紧,吓得苍蝇都不敢飞过来。 “如果是50万块以下,我可以做主批给你们,但120万,太多了,这需要经过制片委员会的审核。” 汪厂长皱眉想了想,拿起电话打给制片办公室的老杨,叫他过来一趟。 李茂森也听说过‘制片委员会’的大名,是北影审核电影项目的部门,权力比厂长还大。 制片委员会负责审核厂里的项目,一般电影项目交到他们手里,要么被毙掉,要么被狠狠压低成本,顺利通过的概率极小。 特别是近两年厂里经济效益不好,他们的做法也更加保守。 李茂森想到要是项目无法审核通过,他也只能拿出B计划。 第(3/3)页